家在農村,一生無兒無女,40多歲時丈夫便留下體弱多病的她撒手人寰——本該令人同情的人生,年近90的張淑英老人如今卻過得幸福而快樂。她不僅仍能在天氣好的日子裏拄著拐杖出門散步,還擺脫了心中的苦痛與寂寞,積極地面對生活。這一切,都要歸功于她的侄子王和生一家。
■孝行暖人心
王和生生于1949年,是孝直鎮東濕口山村人,退伍後在家務農。他從1980年起照顧孤身一人生活的嬸子張淑英至今。起初,因爲叔叔嬸子的身體狀況都不太好,兩人結婚後多年沒有生育兒女。雪上加霜的是,在困乏的經濟條件與落後的醫療條件下,1976年叔叔患病後不治身故。遭受了丈夫病逝的沉痛打擊,張淑英整個人身體更加羸弱,意志更加消沉,只能在家幹點家務,做不了農活,艱難地勉強維持生計。當時王和生便主動幫著嬸子種地、打掃、提水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來幫助嬸子。1980年,張淑英老人回娘家住了兩個多月,回來之後她一個人更加落寞、孤單,時常做著做著家務就發起了呆。看到老人憔悴的面容、消瘦的身體和愈加低迷的狀態,王和生心裏說不出的難受,覺得嬸子獨自生活太苦太難了,便向自己的父母提出把嬸子接來照顧,當時尚在世的父母非常支持他的想法。于是,他對張淑英老人說:“嬸子,以後別自個兒做飯了,咱們一大家子一起過吧!”張淑英老人在王和生父母的勸說下最終同意了,這一過就是39年。期間,王和生的父母相繼離世,子女在外地也各自成家立業,王和生自己也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,但不變的是他骨子裏的那份善良、熱心和對嬸子幾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。現在,家裏只有王和生夫婦和嬸子共同生活,王和生的願望就是希望老人能再長壽一些,讓他們這個特殊的三口之家多維持幾年。
老人的飲食需要注意,不能多吃大魚大肉,王和生和妻子變著花樣地做各式各樣的蔬菜、粗糧,每次做完都先端給嬸子嘗嘗。老人愛美愛整潔,王和生一家每年都拆洗更換床上的被褥,把嬸子全身上下的衣物都收拾得幹幹淨淨,再偶爾買些小飾品送給她。嬸子年紀越來越大,王和生擔心嬸子夜裏想起往事心中難過,他就和妻子經常在臨睡前陪嬸子聊天,爲她提供精神上的支持。老人身體不好,需要長期服藥,王和生定期去衛生室拿藥,從不耽擱,老人身體稍有不適便立刻陪她去醫院就診。老人因高血壓每年需住院2-3次,每次住院王和生都在她床前侍候,幫助嬸子穿衣、洗漱、端屎端尿,無微不致。2014年老人得了腦梗,在醫院住了半個多月,期間王和生天天守在嬸子的床前,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,關注老人的心理變化,主動開導老人。在王和生的悉心照料下,張淑英恢複得很好,不久便可以自己下地走路,心態也沒有受到疾病的影響,反而越來越積極樂觀。
對于王和生一家多年來的照料,張淑英老人心中除了歡喜就是感激。她說,如果沒有這麽好的侄子和侄媳婦,真不知道該怎麽生活下去。和侄子一家一起生活,比那些有親兒子的還要幸福!王和生不僅爲自己的父母養老送終,還不求回報照顧嬸子,醫藥費和治療費從不需要老人操心,給了早年坎坷的嬸子一個幸福的晚年,書寫了一篇動人的“新孝侄故事”。
■佳話傳十裏
王和生家所在的孝直鎮過去便流傳著一個關于孝侄的故事——
從前有一位老人,年輕時爲村中的一個富戶看家護院,對東家忠心耿耿,終生未娶。後來富戶敗落,老人依然不離不棄。他的侄子得知後勸叔叔:“東家已經敗落,你年紀這麽大了,留在這又能做什麽?不如到我那邊去生活。”老人卻拒絕說:“以前老東家待我不薄,雖然現在敗落了,我也不能忘恩負義,就這麽一走了之。”無論侄子如何勸說,老人仍執意不肯離去。由于放心不下老人,侄子便搬來和老人住在一起。侄子對叔叔非常孝順,關懷無微不至,趕上在荒年,或叔叔身體不適,甯願自己挨餓受凍,也竭盡全力讓叔叔吃得好,穿得暖。在侄子的照料下,老人安度晚年,直至85歲高齡安詳去世。雖然發生的年代無從查考,但這個動人的故事卻流傳至今,侄子的孝行人人稱頌,讓孝文化在孝直村落地生根,“孝直”這個地名便是“孝侄”的諧音。
與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,作爲侄子承擔起了贍養老人的責任,這個巧合也爲王和生的事迹添上了一抹傳奇色彩。雖然王和生本人表示,當時決定與嬸子共同生活時也沒想那麽多,但在孝直成長生活,耳濡目染,即便不是自己的父母,能孝敬就要孝敬,能幫就竭盡所能去幫一把的想法,無疑已經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心底。如同雨後冒出的第一棵春筍,湖面漾起的第一道水波,王和生的事迹在村裏引起了強烈的反響,全村人都對他贊不絕口:“對嬸子像對自己的爹媽一樣照顧,甚至比有些人對自己爹媽還好,真令人感動!”在孝侄故事口口相傳的這片土地上,王和生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古老故事嶄新的篇章,弘揚著不論在哪個時代都不應忘記的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。他的事迹經宣傳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,先後被評爲“濟南市道德模範”“山東省最美家庭”“全國最美家庭”。
撰文:李東 王蓓 攝影:賈傳亮
文旅融合元年,濟南文化振興進入快車道
“濟南的冬天”走進河南,文創與多産業融合共促文旅推廣新模式引關注
習近平: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特色和優勢 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
動能轉換 項目爲王!2019年濟南全市重點項目建設大比武開始!
無線濟南客戶端
濟南發布客戶端
泉城藍客戶端
市中手機台客戶端
版權所有:濟南廣播電視台 All Rights Reserved
魯ICP備11020100號-1
魯新網備案號:201653103
廣電總局批文 廣局[2010]586號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37120180004
信息網絡傳播許可證號1907177
公安備案號 37010202001790
濟南網 用戶反饋郵箱:ijntv_mail@163.com
舉報電話:0531-85652768
廣電總機:0531-85652114
廣告合作:0531-85653065
國家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